Strive for lofty goals

晋升的经验与教训

作为员工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我既要考虑自己的晋升,也要为团队成员的晋升做好规划。从最初的业余白帽子到如今的CISO,这些年的职业生涯经历了许多高光时刻,也有过灰暗时期。晋升过程中,我踩了不少坑,多么希望有人能指引我,少走弯路。

行业增长放缓与个人晋升诉求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行业增长放缓。整个互联网2.0高速红利期已完全逝去,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再也不是以前那种随便开拓一个方向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金融繁荣的前车之鉴。美国川普和拜登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因为过去几十年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下,资产收益远高于劳动收益,导致贫富差距加剧。叠加制造业外迁,经济从工业转向虚拟行业,特别是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导致结构性和地域性的贫富差距加剧,最后产生无法融合的大割裂和阶级对立,最后造成社会和政治动荡。

深化金融行业的改革短期内进一步加剧压力。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金融行业实行包括去杠杆、资本充足率、利率市场化、外资准入等措施。金融行业企业的竞争加剧、利润收缩,虽然长期来看能够有更好的市场透明度和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之前各大的金融企业被爆出员工高薪情况,也在逐步被改变,所以近期出现中金等金融企业大幅降薪、平安银行裁撤上海分部等事件。

互联网早期的晋升制度已不再适用。那这和晋升的关系是什么呢?国内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从曾经那段互联网高速红利期,对于的组织制度都是在那个时间配套建设的。如今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这套组织制度已不再适应当前的业务发展。

每个员工在工作几年后,都会有晋升诉求。互联网企业中得到认可的两条主要路径是好绩效与晋升。晋升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它要求你有与下一层级对应的能力和结果,对于高层级的还需要有对应的岗位。比如你是一个P7,你所管理的团队和业务需要符合一个P8的要求,才有晋升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P7升P8很难的原因之一。

在业务高速增长的时候,会从上到下得到快速晋升。比如某个业务团队技术负责人原本是P9,后来该业务迎来爆发发展,随着业务规模与增速的提升,该负责人就会晋升P10,这样就会创造出很多P9/8/7/6的岗位来承载需要晋升的人,对应他的所有下属都有可能扩充人员,也会晋升到下一层级。

但当前这样爆发的业务已经非常少了,大部分业务都在维持存量阶段。业务如果没有太大增长,就不会有大量人员晋升。但大部分员工都还是有晋升诉求的,这时候就会出现内卷,创造拆分业务、新岗位、新项目、新口径,来增加更多岗位。所有人的绩效都很好,可公司的业务增速还是很缓慢,所有人的目标都完成了,公司的目标没完成。

进入机会有限、资源有限,而且已经不再是努力就一定能晋升,这就会导致员工体感上的不适和情绪,但这些情绪还没法在部门内释放掉(这里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管理者权力过大)。

个人和公司不一致的晋升目标

对于公司来说,晋升是为了给公司未来选拔人才,是为了建设完善公司人才梯队,是为了选合适的人成事。公司关于晋升做的所有事情都围绕这个目标出发,一定不是为了让个人更加容易晋升而设定的

对于个人来说,晋升是为了认可、更好的薪资待遇、更大的权力与团队。

  • 更显著的认可:晋升成功代表公司对自己的认可,晋升的层级就像是毕业时的学历,不需要去给人解释,在公司内部甚至外部都能得到对应的认可。
  • 更高的薪资以及薪资上限:每个层级有一个大致的薪资区间,晋升成功对应更高的薪资上限,未来每年好绩效的前提下不会被所在层级薪资区间所限制住。
  • 更大的权力:比如绩效决定权、薪资调整权、奖金分配权、招聘终面权限、某些权限无需申请。
  • 更高的福利:更多的假期、更高的差旅标准等等。
  • 更高的岗位和更大的责任:往往层级和岗位是两回事,但一般更高的层级对应更高的岗位。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团队,也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决策权以及资源分配权力。拥有这些后,可以实现发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对外有更大的影响力,更多的人脉关系。更广的职业前景,未来跳槽更直接的认可以及涨薪。

超预期的结果与下一层级的能力是晋升的基础条件

好结果和你的关联性。和传统认知不一致的点在于,并不是拿到好的结果就能晋升,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谁去做新业务都可能大概率拿到好的结果。但现在越来越看重好结果和你的关系,是否有体现出独特价值。

清晰的知道下一层级的能力。对于P5来说,专业扎实能够高效做好执行者。对于P6来说,专业突出,能够独当一面。对于P7来说,专业精深,系统思考,是领域专家。对于P8来说,视野开阔,深度和广度都能很不错。对于P9来说,深度广度高度缺一不可,要有无中生有的能力。对于8、9来说,核心的前提是岗位与层级的匹配程度。同样,拥有下一层级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晋升,得同时拿到超出预期的结果。

晋升的理想状态是水到渠成。晋升应该是水到渠成,是令人信服、无争议、无异议的,晋升对的人是能够向团队传递正向导向。晋升应该是对过去的认可,不是奖励、人情、留人手段。是对未来的期待,是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挑战。

底层级需要有可行路径,高层级需要关注岗位的匹配度

可实现的晋升路径。主管经验更加丰富,能够预判事情能有什么样的成果。每个人是否能够晋升,应该是在主管的规划中的。应该确保每个人的事情努力后都能有晋升的可能。

你所在岗位与负责的事情是否足以支撑你前往下一层级?对于P8及以上层级,往往会在业务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会看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这条隐性规则会成为晋升的默认前提条件。

岗位与层级是有对应关系的。你有见过不带人的高P吗?有,但非常非常少,在以业务发展优先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不是一条合适的上升路径。

我在独角兽企业时,从白帽子到安全负责人的晋升路径都特别顺利。自从到了大厂后,五年没有晋升,核心就在于没有下一层级的岗位。在蚂蚁集团内部,一般某个公司的安全负责人是P9的岗位,细分安全方向负责人是P8的岗位。直到转来支付宝后,一年时间就升了两级。

往往内部晋升比招聘要更难

晋升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外部招聘与内部晋升。招聘场往往是一到两次技术面,而且面试官层级递增。而晋升场你的评委都是技术面,而且都是高层级。招聘场往往是给自己选人,往往受急迫程度、匹配程度影响。晋升场往往是给公司选人,受这些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的晋升路径是通过频繁跳槽实现。

一些晋升答辩的经验

晋升评审是一个机制,机制就有他的运转逻辑,有逻辑就有是与非,也就有他的弊端。

一切的内容都是围绕体现下一层级的能力和超预期的结果。不需要堆砌事情,晋升讲清楚最多三件极具代表该层级能力的事情即可,明确挑战难点。辅以思考,体现独特价值。项目价值,客观量化数据。横向对比。未来思考与计划。不要说不擅长总结,这意味着你对事情的了解不够清楚。提前试讲,更加自信。了解评委可能关心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

并不是所有评委都认识你,让评委在半小时内的演讲中无法客观了解你的能力。就像应聘一样,要辅以一些客观的背景,让对方快速了解你之前的在学校、企业与职位、结果与绩效等信息。

无法一个小时客观看到所有信息:在最开始一页讲清楚你的结果。评委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晋升评审,无法聚精会神的听完你的每一页。总结所有的结果在一页,并放在最前面,先记住结果,再看怎么做。

其它一些晋升过程中的经验

  • 晋升是你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应当作为最高优先级事项,去投入在提名、材料准备、答辩等环节中。
  • 找到那些晋升成功的人取经,了解他们曾经的流程、问题、评委等,最好是拿到他们当时晋升的材料进行学习,这样至少能保证不会在一些常见问题上犯错。
  • 找到你的老板、高层级同事给你的材料提建议。
  • 让日常合作伙伴看到你的专业能力,部分层级晋升时需要邀请合作伙伴360环评。
  • 晋升的人选往往是能够持续做出超期预期的结果,践行公司价值观,在团队中有正向影响,同时必须还有发展潜力(很多35岁的人却少潜力)。
    • 组织是否需要;岗位是否匹配;绩效是否足够好;能力是否足够强;未来是否能承担更大职责;

35岁还没到P8怎么办?

很多人会焦虑自己年纪大了,还没晋升到管理层。

晋升到管理层后会更加焦虑。每个人的情况并不一样,我走过的路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我其实很难感同身受去讲年纪大还没晋升成功的经验,但我却清晰的知道晋升到管理层只会让你更加焦虑。原先作为二把手的时候,只需要带着大家做好事情就好。成为一号位后,才知道原来一号位替你挡了那么多事情。层级越高,人越少,标准更严格,竞争更激烈,好绩效越难拿。低层级的好绩效和高一层级的一般绩效所拿到的薪资差别不会特别大,但高层级的压力,体力、脑力、心力的付出多的可不是一点。

充分强化自己最有优势的点。30几岁的正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不应该像20几岁一样拼体力般去做事情,要发现和挖掘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强化它,做到万里挑一,做到行业最佳,你就可以享受它带来的红利,抵消其他的不足,甚至还有很多剩余价值。拿支付宝的安全岗位来说,你如果是公司所有安全人员中最了解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你的不可替代性就非常高,裁你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同时你能更高效的发现和处置各种风险,拿到更好的结果,更快的去晋升。

努力很重要,但机会更重要。在以前,我会认为只要自己能力足够强,是不存在晋升不上去的情况,可现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假如你在错误的时间进入团队(比如下半年,那当年至少没有好绩效,就算第二年有好绩效也有可能比不过那些连续好绩效的),跟着错误的老板(老板本身没有好的规划,所作的事情也不会更上层老板重视,他团队所获得的晋升名额也会减少),在错误的位置(你做的事情根本没发挥出你的能力),做着错误的项目(这项目可能很难出结果),就算做出花来也有可能无法晋升。虽然目前各互联网企业都没有显性年龄歧视,但无形中的潜规则是不可否认的。35岁还没有进入基层管理岗位(P8),那之后的晋升难度会更大,离职去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难度也更大(既不是管理又大于35岁),公司更容易找到35岁以下能力也很强的人。因此,要抓住那些可能让你晋升到下一级的机会,这个可能会出现在有不错的新岗位、新项目等。

做好随时可以离开的准备。裁员有很多种情况,有能力不足跟不上的常态淘汰,也有部门合并导致的冗余裁员,还有公司整体业务发展不行或者某个业务线不行而进行的无差别裁员。无论从哪种情况来看,我这几年被裁的概率都很低,但我从不把命运寄托在外部,更不想去赌公司不会裁我,我的方式是让自己做好随时被裁的准备。从心里上,工作十多年来,也希望能够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去做做除了安全以外热爱的事情,比如自驾环游中国、陪陪家人过过慢节奏生活。从经济上,提前还完所有债务(多数人的债务主要是房车车子),降低日常固定支出(主要是不要买那些贵的大件,日常支出花不了什么钱),让投资理财的收益覆盖日常固定支出(做好前面后这一点真的不难)。同时由于安全岗位的特殊性,一般都会有竞业补偿,加上裁员赔偿,应该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做完这些后,有时候还有点期待这天的到来。

By Feei
Strive for lofty goals
Loading